
新闻动态
前言
1933 年,红四方面军 25 师的师部里,师长许世友正对着一封上级发来的电报犯愁。
电报里说,要给 25 师派来一位新政委,可看到政委的年龄时,许世友忍不住皱紧了眉头,这人只有 19 岁。
“这不是胡闹嘛!”许世友把电报往桌上一放,声音里带着几分火气,“19 岁的毛头小子,连战场的苦都没尝够,怎么能当政委带好兵?”
身边的参谋想劝两句,却被他摆手打断。许世友性子直,认的是真本事,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,在他看来总有些不靠谱。
可军令如山,再不满意也得接。许世友索性决定亲自去驻地门口等,想看看这位“年轻政委”到底长什么样,要是实在不行,他还想找上级再争取争取。
可当一个穿着灰布军装、身姿挺拔的年轻人快步走来,远远敬上军礼时,许世友刚要开口的话突然卡住了,这张脸,怎么看都觉得眼熟,像是在哪见过。
没等许世友想明白,年轻人先开了口,声音清亮又带着几分熟悉的亲切感:“许师长,您不记得我了?我是陈海松啊,四年前给您当勤务兵的那个‘小机灵鬼’!”
这句话瞬间打开了许世友的记忆闸门,他盯着陈海松看了好一会儿,突然一拍大腿:“哎哟!真是你这小子!”
许世友惊讶之余,更多的是疑惑,当年那个跟在自己身后端茶递水、还总爱问东问西的半大孩子,怎么短短四年,就成了要和自己搭档的政委?
从农家娃到勤务兵:陈海松的起步
陈海松能走到许世友面前,成为一名政委,背后藏着一段充满韧劲的成长故事。
1914 年,他出生在湖北黄安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两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,是婶娘一手把他拉扯大。
小时候的陈海松,是村里出了名的“孩子王”,爬树、摸鱼样样精通,还总爱带着小伙伴们模仿红军打仗,那份天生的组织能力,在玩闹中就悄悄显露出来。
1927 年,黄麻起义的烽火点燃了当地,13 岁的陈海松第一次见到红军,他们穿着朴素的军装,帮老百姓干活,还把地主的粮食分给穷人。
从那时起,“当红军”的念头就深深扎进了他心里。可父亲舍不得独子,怕他上战场有危险,偷偷给他张罗婚事,想让家庭留住他。16 岁的陈海松表面上顺从,心里却有自己的主意:他家的田地挨着大路,常有红军队伍经过,他每天扛着锄头去田里“干活”,实则在等一个参军的机会。
1930 年夏天,机会终于来了。一支红军队伍路过村子,陈海松扔下锄头就冲进了队伍,连句告别都没来得及跟家人说。
婶娘在家等到深夜,知道孩子走了,抹着眼泪念叨:“这娃,怎么连句心里话都不跟我说就走了。”
可陈海松有自己的打算,他觉得只有跟着红军,才能实现他“让穷人过上好日子”的念想。
刚参军的陈海松,因为年纪小、脑子活,被营长余天云选为勤务员。
没多久,许世友就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小伙子,递水时总能记得他爱喝温的,整理文件时会把战术地图按日期排得整整齐齐,甚至在他和战士们讨论战术时,还能插一两句颇有见地的话。
许世友越看越喜欢,跟余天云商量后,把陈海松调到自己身边当勤务兵,还总爱叫他“小机灵鬼”。
那段日子,陈海松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。他知道自己没读过多少书,就每天缠着文化教员教认字,看到战士们训练,就跟着一起摸爬滚打,哪怕手上磨出血泡也不吭声。
许世友看在眼里,偶尔会提点他:“带兵不光靠力气,还得靠脑子,要知道战士们在想什么。”
这句话,陈海松一直记在心里,也成了他后来带兵的准则。
四年逆袭成政委,最终遗憾
许世友也没想到,当年那个跟在他身后的勤务兵,会在四年后以“政委”的身份重返他身边。而陈海松的逆袭,是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实力。
1932 年,红军主力转移,陈海松已经成长为连队指导员。他有个特别的本事,记人。
全连战士的名字、家乡,甚至谁爱吃辣、谁肠胃不好,他没几天就能全记住,点名时不用花名册就能叫出名来,战士们听着心里暖烘烘的。
那时连队有个从国军投诚来的连长,枪法准却脾气傲,几任指导员都跟他合不来。
陈海松来了之后,不跟他争高低,反而天天找他请教枪法,还把政治课讲成“战斗故事”,结合实战讲革命道理,战士们听得入迷,连长也渐渐对他刮目相看,两人后来成了并肩作战的好搭档。
真正让陈海松崭露头角的,是四川军阀发起的“三路围攻”。当时敌人集结了大量兵力,想把红军困在杀牛坪。
上级命令陈海松带两个连死守阵地,他拍着胸脯保证:“人在阵地在!”
那三天三夜,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,粮食吃完了就啃草根,陈海松始终守在最前线,子弹擦着耳边飞过也不退缩。
最终,他们不仅守住了阵地,还毙伤了大量敌人。这场仗打完,徐向前元帅特意表扬他:“年纪小,骨头硬,是个能带兵的好苗子!”
1933 年 6 月,红四方面军调整编制,上级经过反复考量,决定让 19 岁的陈海松担任 25 师政委。
而许世友最初担忧的他太年轻,也在之后的宣达战役中彻底打消。
战斗中,陈海松带着战士冲锋时,大腿被流弹击中,鲜血很快浸透了裤子。战士们要抬他下战场,他却一把推开:“先救其他同志,我还能指挥!”
他咬着牙靠在树后,继续部署战斗,直到两天两夜后战役结束,才被医生强行拉去处理伤口。取弹片时没有麻醉药,陈海松却硬生生扛下了了。
看着陈海松额头上的冷汗和紧咬的嘴唇,许世友心里的石头彻底落地,这孩子,真的长大了。
此后,许世友和陈海松成了黄金搭档,一个管军事,一个抓政治,25 师打了不少胜仗。1934 年,陈海松又升任红九军政委,那年他才 20 岁。
毛主席见到他时,也惊讶地说:“红一方面军的干部也年轻,可没年轻到你这个程度!”
遗憾的是,这位年轻的将领,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。1937 年 3 月,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陷入重围,陈海松带领红九军担任掩护任务。
在梨园口战斗中,他带着几十名战士死守阵地,子弹打光了就拼大刀,最后身中数弹,倒在了血泊里,年仅 23 岁。
那个从勤务兵逆袭成政委的年轻人,用短暂却壮烈的一生,诠释了什么叫“少年有志,英雄无畏”。
参考资料:20岁就担任军政委的陈海松2023-04-03 06:19·学习时报
上一篇:杨尚昆谈庐山会议前后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快3单双走势怎么分析大小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